文: Grace
你會在什麽情況下重新思考人生要怎麽過呢?
這類問題似乎總是有點過於深刻,有點沉重,大部分人好像也不是很喜歡討論。不過,我在被確診得新冠被隔離的那幾天裡,重新問了自己這個回避了一段時日,卻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如果我知道自己最後一天活在世上的日子是什麽時候,那麽,這輩子一定要完成,不做不安心的心願是什麽呢?
人就算不需要為吃穿憂愁,但人生沒有目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這個目標是需要去思考、去尋求,身邊的人或許可以告之標準答案,而自己在頭腦上也知道答案是什麼,但內心還是要預備好去接受,甚至在經歷了一些事情之後,再一次去擁抱這個答案。
「…我只有一件事,就是忘記背後,努力面前的,向著標竿直跑,要得神在基督耶穌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立比書》 3:13-14)這是衆多基督徒的人生目標,也是我的人生目標。
人生危機
有人說,一切的婚姻問題都在於「人在某個時間點,不尊主爲主」;其實人生的其他問題又何嘗不是呢?人若與上帝靠近,是知道如何回應這類關於人生的問題。也許,我現在所問的問題,正是好牧人耶穌再次呼喚我的聲音。而我,這一次選擇不再忽略這個聲音。祂那麼有耐心的等待我尋求祂,為什麼我不能多一點耐心來聽聽祂要跟我說什麼呢?(你們尋求我,若專心尋求我,就必 尋見。《耶利米書》 29:13。)
之後的某日,我在書室整理新書的時候,看到這本書——《為時不晚:察覺七種有機可循的內在危機》。七種有機可循的內在危機之中,有一種叫憤世嫉俗。「大部分憤世嫉俗的人都曾抱持樂觀主義,現在或許看不出來,但是他們曾經都有過一段滿懷希望、熱忱,甚至開朗雀躍的日子。
人性中有一種東西,讓人願意帶著盼望、相信情況會變好。所以,到底發生什麽了?你是怎樣從極正面變成極負面的?至少有三種心理變化讓人變得憤世嫉俗…其中第一種是:你知道的太多。」
知道太多
可是,人活越久,就知道越多事情,這無法避免,不是嗎?在同一個地方呆得越久,就越容易看到這個地方的問題。可是,什麽地方沒有問題呢?有人的地方就有問題。耶穌來到世上要拯救的人,包括但不僅限於有病的人。這個有病指的不僅是身體的疾病,更是心、靈需要得醫治的人。(耶穌聽見,就對他們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才用得著。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馬可福音》 2:17)
我們剛剛步入社會工作的時候,大概都經歷過開始尋找新的求生模式以及人際互動模式的階段。我們會發現一些規律是曾經在校園裡沒有人告訴我們要那麽做,但很多人都在那麽做,而且那麽做會給自己節省不少時間和精力。例如爲了避免受傷害,和人們保持安全的距離。
保護機制
那種模式既保護了自己,又能夠和周邊的人維持著看似友好的關係。但這種模式的後遺症極有可能是內心的封閉,跟隨而來的還有憤世嫉俗。一開始這種模式只是運用於職場,可是終有一日我們發現這樣的模式滲透到了和家人、朋友的互動裡面,以及和上帝的關係之中。這對於基督徒靈命的成長和人際關係的建立都是極具殺傷力的。神説:「愛裡沒有懼怕;愛既完全,就把懼怕除去。因為懼怕裡含著刑罰,懼怕的人在愛裡未得完全 。」 (《約翰一書》 4:18)
我們只有再一次回到上帝的愛中,才能從這種看似安全、實則危險的保護機制裏面得著自由和釋放。
再次相信
雖然知道越多知識越看清人生真相,但是《聖經》上也説:「你們必曉得真理,真理必叫你們得以自由。」(約翰福音 8:31-37)
一本好的屬靈書籍提供給人的必然是健康有營養的精神食糧,幫助我們曉得真理,而不是停留在知識層面。感謝主,透過《為時不晚:察覺七種有機可循的內在危機》這本書,幫助我再一次對焦上帝的愛。
一個人若想重新看清人生的方向和目標,需要擊敗內在危機,需要再次信任、再次相信、再次冒險,而要實現這些「再次」,需要再次在耶穌基督裏找到盼望,也只有在基督裏才有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