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角聲城市關懷宣教營」於9月25日完滿結束,來自四方八面的弟兄姊妹奉主的名一同聚集,享受莊園風光,體會與讚嘆造物主的美好創造,更領受神藉著不同講員傳遞的信息。
第一天
開幕典禮中,營會主席陳曉東牧師說起這次宣教營的源起,是在去年12月,角聲紐約事工總幹事陳熾牧師參加了「芝華宣道芝加哥華人基督徒大會」,把舉辦宣教營會的異象帶回角聲,適逢角聲40週年紀念,創辦人勞伯祥牧師不忘當日為神「尋回圈外的羊」的心願,到今天仍在努力推動城市關懷佈道工作。陳曉東牧師強調,紐約是世界的「門戶」城市,擁有超過百萬的移民,而這些生命都在等待福音。
爾後,經歷生命改變的藝術家石村弟兄為角聲送上名為「光 (The Light)」的畫作,信主前我們的生命都是空虛混沌、黑暗無光的,信主之後卻迎來了新生命;角聲在可見的將來也會繼續推動藝術家福音工作,讓這些賦有才華的藝術家們成為社區的見證人。
勞伯祥牧師在敬拜裡深受感動,第一首詩歌是〈當聖靈在我的心〉,大衛敬拜神時總是跳舞,這種「出格」的行為讓他受到別人的輕視,但勞牧師寄語在場的參與者,作為基督徒應當嘗試「出格」,敢於與他人不同,走出安全、不長進的舒適區,讓我們可以經歷「更新」(呼應詩歌〈再次將我更新〉),「更新」也是「出格」的表現,像保羅的生命更新到一種程度到被人鄙夷,但他卻成為我們信徒的榜樣:「向甚麼樣的人,我就作甚麼樣的人。無論如何,總要救些人。」(林前 9:22)當我們經歷生命不斷更新以後,立志成為「打水給大衛王喝的勇士」,擁有願意的心,甘心樂意的奉獻自己,為主工作、奔跑,過好我們有限制、卻有主同行的人生。
會後弟兄姊妹分組分享及禱告;期待明天王欽慈牧師的研經會信息、下午兩場主題論壇,以及戴民牧師(Rev. Bruce Daman)晚上帶領的奮興會,願神作我們的主席,帶領整個營會,預備每一位參與者的心,如詩歌所說:「每當我回轉歸向祢 你再次將我更新」。
第二天
第二天早上研經會由王欽慈牧師藉以西結書8:1-18分享聖經信息,主題為「宣教的時局:信仰的偏差」。在過去的30年,世界對基督信仰傳播曾有不同的「預言」,由「悲觀的前景」(因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重建,伊斯蘭文化將取代基督教成為世界最大宗教)到「樂觀的前景」(在非洲、亞洲、拉丁美洲等的前殖民地、半殖民地,基督宗教將繼續發展、擴大),卻又同時面對「不太樂觀的西方前景」,從1980年代涉及基督信仰的性醜聞事件,以及第二代信徒離開教會的趨勢、所謂「無 (None)」信仰歸屬的人口愈來愈多,無不讓我們反思:在這些危機中,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王欽慈牧師藉以西結先知年代以色列人所面對的光景:當先知預言以色列人離棄神、轉拜偶像,卻對神對人維持一個屬靈的假象,讓我們從這「信仰的偏差」作出「信仰的反思」,今天誰是我們的偶像?自我?成功?掌握?身分認同?甚至家庭?(例如對兒女的期待)這些事情高於基督徒的寶貴身分嗎?我們可以向神禱告,把哪些東西從我們心裡除掉?
陳曉東牧師回應說,今早靈修讀到的耶利米先知與以西結先知服事的是同一個年代,看到那些與神生疏的子民,想到今天歐洲教會的衰落,神正用祂大能的手把教會潔淨,當中經歷極大痛苦,但在神的擊打中,是為讓祂的子民栽種葡萄園。願我們在這宣教的光景中警醒,心意更新而變化,立志為神作一個「脫胎換骨」的21世紀信徒與佈道者。
下午的兩場主題論壇——分別是勞伯祥牧師主講的「善用有限資源達成宣教目標」,以及王大為牧師主持的「排除萬難,踏上宣教路」。勞牧師從創辦「角聲」的經驗說起,與我們一同思想如何善用教會裡的資源(包括物資、人力、智能、「我們」),以「開發」及「進取」為方向,讓資源運用得當,也勉勵我們成為有眼光、有異象、有決心、有毅力的教會肢體。而王牧師除了分享個人的蒙召經歷,更邀請到巴拿馬宣教士黃麗芬牧師與我們分享回應宣教呼召的難處和克服的辦法,同場有戴民牧師、其他宣教士們分享奉獻自己、成就主工的點滴。
晚堂奮興會由戴民牧師主講,題目是「世界的需要:結果子的基督徒」 (Fruit-bearing Christians),從詩篇1篇1-3節勸勉我們讀神的話語、服從神的命令,讓《聖經》成為喜樂、力量的源頭,讓聖靈如水一般在我們身上動工,如此我們就能得到神的祝福,成為結果子的基督徒。戴民牧師從馬禮遜到中國宣教和翻譯《聖經》的歷史,傳承到今天華人教會有研讀神話語的美好傳統,鼓勵我們藉着留在教會 (Stay in Church)、背誦《聖經》(Start memorizing Bible verses)、降服於神話語的權威 (Surrender yourself to the authority of God’s Words),按神的旨意結果子,讓華人教會、我們這一代成為世界的祝福。
第三天
第三天研經會主題為「宣教的大軍:枯骨的再生」,王欽慈牧師從以西結書37:1-10帶領我們去看以色列民的死亡 (1-2)、復原 (4-8)、復甦 (9-10)和爭戰 (10),當以色列民已經像一堆「枯乾的骸骨」,不但死得徹底,還分散凌亂,神卻讓他們藉着「聆聽」(神放在人身上的本能)神的話語而重新「組合」起來,並且恢復了筋骨皮肉和氣息,最終成為大軍,為神爭戰。作為信徒,我們必須組織起來為神打這屬靈的仗,為要把福音傳開,彰顯神的榮耀。在普世宣教的隊伍中,我們或成為遠行者、支持者、差派者、歡迎者或動員者,無論是哪一種角色,都能彼此保護,共同面對挑戰及推動合作;尤其在今天極其多元、擁擠、隔離的城市中,城市宣教需要每一個人的參與,當每個人都是「宣教人」、每個人都過着以宣教為導向的生活,我們便能組成有力的宣教大軍,為城市帶來改變。
陳曉東牧師引用以弗所書 6:10-17作出回應,願我們敢於穿上屬靈的軍裝,彼此相依、連結,在末世的邪惡中,為神打這美好的仗。
下午兩場主題論壇有楊仲琦 (Patrick)弟兄與我們分享「職場宣教的體驗」,以互動形式、針對美國的職場文化,探討工作的意義,以及基督徒如何平衡信仰和工作,也鼓勵我們在職場的忙碌裡每一天思想神的話語,人與人不單是公事上的交往,而是看見他們的需要,關懷、扶持、幫助,在職場裡為神作見證。另一場論壇是由陳熾牧師主講的「社會思潮與宣教需要」,陳牧師先從個人見證說起,指出工人要先被主破碎,才能重建、更新,為主所喜悅。在分析當今時局之前,陳牧師強調「上帝仍然掌權」,接着闡述美國愈趨兩極化的意識型態,意識形態帶動社會思潮,而社會撕裂造成現今嚴峻的城市宣教環境,人們信心信念動搖,教會無奈和敗退。牧師呼籲教會要反思和回應,加深認知,提高醒覺,教導會眾,傳揚真理,參與抗爭,挽救後代,讓每個信徒都成為有使命感的基督徒,為使命而活,穿戴全副屬靈軍裝,成為「吹號者」。
晚堂奮興會繼續有戴民牧師給我們的寶貴信息:「我們的行動:順着聖靈而行」 (Living by the Spirit – Our Necessary Action),從約翰福音3:5-8,提醒我們要持續地聆聽聖靈的聲音、順從聖靈的引導,如此才能脫離黑暗的權勢,每一天與聖靈同在。我們身邊常常圍繞着「安靜的神蹟」,這也是聖靈與我們同在的證據。而我們該做的,就是順服神的旨意及祂的一言一語 (Surrender to the Lord’s will and His every word)、在禱告中等候神 (Wait on God in prayer)、遠離罪惡及讓神除去一切的不義 (Avoid sin and let God root out all unrighteousness),並且追求聖靈的提醒 (Pursue the promptings of the Spirit),讓我們獲得重生、更懂得愛、直到走進永恆的生命。
奮興會後是見證分享時段,開放給所有弟兄姊妹分享宣教營裡的領受與感動,求神祝福每一位願意投身宣教大軍的肢體,前邊有神的帶領,後邊有神的保護,一生與神同行。
第四天
首屆「角聲城市關懷宣教營」來到最後一天,在主日崇拜裡,王欽慈牧師連續第三天為我們帶來信息:「宣教的遠景:大水的祝福」,從第一天挪去偶像、得着潔淨,第二天蒙神呼召、組成宣教大軍,第三天我們看到宣教的終極結果:如以西結書47:1-12聖殿前的河水意象,宣教的江河豐富、有能量、生機勃勃、湧流不斷。「殿的門檻」(1節)連繫到「卑微聖潔的起源」,耶穌基督的起源同是卑微的出發;而水由小到大的流程,匯聚成強大的水勢,也讓我們想到宣教總是由微小的一點開始,我們要對主忠心、完成主在這個世代交給我們的重點,宣教運動總是生生不息,讓我們看見神的作為;河水中生命的孕育更帶出帶動生命的力量與改變——讓我們反思宣教中的卑微和聖潔、宣教是一般信徒的事(才能匯聚成河)、而且是神子民重要的事!
王欽慈牧師指出,以前的宣教模式是從上而下的,在現今的時代卻應該從下而上、全民皆兵,不應是「足球化」 (Footballization,前線宣教士是球員,其他信徒是觀眾),而應該達至「Uber化」 (Uberization),讓城市當地的居民、每一個人都可以參與其中,在21世紀全球南方正急速發展的當下,作為「位處北方的南方教會」,成為匯聚成河的一份力量。我們被神創造,原是為了宣揚祂的福音、彰顯祂的榮耀,宣教讓我們「百分百走在神的旨意中」,為世人帶來生命的盼望,也讓你我的生活得着滿足和安慰。
王牧師最後給我們分享了一首詩歌,陳方牧師所寫的〈求主藉異象激動我〉:
「求主藉異象激動我,不願看見一人滅亡;
教我能摸著你心懷,竭力使主福音興旺!
不願生命就此虛渡,獻上恩主所賜金錢;
獻上我生命與才幹,救主我願被你差遣!
哦神!粉碎我自私心,願意完全擺上為主!
遙望加略山的大愛,叫我怎能不愛主!」
願意弟兄姊妹們得着激勵,讓這一次宣教營的感動就如那一滴小水滴,集結起來匯聚成河,帶給人生命的泉源,讓我們每一天都走在神的旨意當中,與祂同行、與弟兄姐妹連結,一生傳揚主名。(「角聲宣教士學院」學員蘇海玲姊妹報導)